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位置: 首页 > 业务管理 > 畜禽种业

我国抢救性保护61个畜禽濒危品种,全部建立活体保种场

日期:2025-09-16 来源:新京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9月14日,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平谷举行,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成果《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在现场正式发布。经第三次普查发现,截至2024年1月31日,中国共有畜禽品种1018个,约占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登记品种的12.3%,同时还分布有39个蜂品种和307个蚕品种,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在摸清畜禽资源家底儿的同时,我国还抢救性保护了61个畜禽濒危品种,目前已全部建立活体保种场。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发布。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新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包括猪、牛、羊、马驴驼等11卷,是最全面、最翔实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辞典”,也是研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的“百科全书”。新版志书完整记录了每个资源的形成历史、特征特性、数量分布、开发利用等情况,新增畜禽和蜂遗传资源245个,填补了蚕资源志空白。新版志书内容展示形式多样,读者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部分资源影像资料,后续还将配套推出电子书。
  在摸清家底儿的同时,我国还进行了抢救性保护。记者了解到,目前,61个畜禽濒危资源全部建立活体保种场,同步开展了冷冻精液、胚胎、体细胞、耳组织和血液等遗传材料收集保存工作。目前,各地各有关部门共收集保存遗传材料100多万份。
  阿沛甲咂牛是中国西藏工布江达县特有的濒危黄牛品种,含有瘤牛血统,经过普查了解到,阿沛甲咂牛仅剩1头在用种公牛,达到了极度危险的地步。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加速恢复这些极度濒危资源,引入前沿生物技术,针对西藏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内蒙古河套大耳猪等濒临灭绝资源,引入体细胞克隆技术,通过体细胞活体采集培养、体细胞克隆胚胎构建、胚胎移植,成功克隆8头牛、36头猪,阿沛甲咂牛公牛从1头变成了4头,河套大耳猪数量增长3倍。近日,技术人员将重庆出生的克隆牛返还西藏,濒危资源恢复的脚步正在加快。
  据最新的濒危状况评估,在61个畜禽濒危品种中,上海水牛、漳州斗鸡、东安鸡、吐鲁番斗鸡、太白鸡、天峨六画山鸡等6个品种已“转危为安”,30个品种濒危等级降低,濒临灭绝品种减少一半,资源群体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性增长。
  论坛现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绵羊、山羊、鸡、鸭品种分子身份证DNA特征库同时发布。畜禽品种分子身份证DNA特征库,是通过系统筛选不同品种基因组中特征性SNP位点,挖掘出精准识别各品种独一无二的“身份”编码,形成能够从分子水平上区分畜禽品种的DNA特征库,主要用于畜禽新品种审定、新资源鉴定和种畜禽市场监管等领域。目前,13个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近期,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科研单位新构建完成了绵羊、山羊、鸡、鸭等4个特征库,覆盖67个绵羊品种、72个山羊品种、124个鸡品种和38个鸭品种,通过盲样测试和技术验收,准确性达到97%以上。
相关附件下载:

相关推荐

返回网站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提醒您:
您正在离开本站!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