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位置: 首页 > 专题 >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 > 科普解读

55.饲料酶制剂的种类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日期:2023-06-26 来源:全国畜牧总站 【字体: 打印本页

  常见饲用酶制剂有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麦芽糖酶、角蛋白酶等。饲料中添加酶制剂主要作用如下:

  1)弥补内源酶分泌不足:幼龄动物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尚不完善,体内消化酶分泌不足、酶活性低且随日龄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通过添加消化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可以改善饲料利用率,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2)破碎细胞壁,促进消化吸收:日粮中植物性饲料原料由植物细胞构成,细胞壁包裹着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细胞壁主要由半纤维素、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等构成,饲料粉碎工艺及畜禽内源消化酶难以彻底降解细胞壁结构,而非淀粉多糖酶(包括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能降解细胞壁物质,使细胞壁崩解,释放出被细胞壁包裹的养分,为动物所利用。

  3)消除抗营养因子,降低食糜黏度:植酸是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植酸酶可以大幅度降解植酸,释放出动物可以利用的磷。水溶性非淀粉多糖会增加小肠食糜黏度,阻碍养分和消化酶的接触,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同时,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和小肠刷状缘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相互作用,形成较厚的稳定水层,阻碍已消化的养分在小肠黏膜上的吸收。尤其在麦类日粮中加入非淀粉多糖酶,可降解水溶性非淀粉多糖,降低食糜黏度,使由黏性引起的抗营养作用消失,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4)改善后肠道健康:由于日粮中的非淀粉多糖不能被单胃动物内源酶消化,进入回肠后,引起微生物发酵和大量增殖,进而消耗进入回肠的养分。加入非淀粉多糖复合酶后,降解到达回肠日粮中的非淀粉多糖,减少有害微生物数量,提高回肠养分吸收利用率,减少单胃动物下痢等肠道疾病;同时, 非淀粉多糖被复合酶降解成寡糖,进入盲肠,盲肠中寄生的细菌可发酵寡糖生成单糖为动物提供养分,同时寡聚糖可防止致病菌在后肠道定殖,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关附件下载:

相关推荐

返回网站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提醒您:
您正在离开本站!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