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位置: 首页 > 专题 >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 > 工作动态

房子下面一头猪

日期:2021-05-20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家,自古就与猪息息相关。家字下面一头猪,家的本义,就是指饲养有生猪的稳定居所。  

  家字字形的演变,说明了猪对一个家的重要性 

  猪粮安天下。我国是世界猪肉生产消费第一大国,每年国人餐桌上的“硬菜”,猪肉的占比超过6成,世界上一半的猪肉都上了国人的餐桌。


    在中国,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62%;世界范围猪肉占肉类消费的37%(FAO数据,2018年)

  其实,猪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比人都要早得多。

  历史上,野猪最早起源于400万年前的东南亚,之后在欧亚大陆逐渐扩散。而所有家猪都起源于亚洲和欧洲。

  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中国野猪最早开始在黄河流域被驯化饲养;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欧洲野猪从欧洲东南部开始驯化。1493年,哥伦布带着8头猪进入古巴,猪从此进入美洲。

  从肥变瘦,猪也赶时髦

  猪种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品种。

  最初,人们对猪的选择没有肥瘦之分,只要好看,能养活,有肉吃就可以。

  十八世纪到一战前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不论是食用还是工业用,人们对猪油等能量的迫切渴望,让脂肪型猪肉逐渐成为主流。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人类终于从劳动中解放出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猪的选育逐渐开始走向瘦肉型,来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需要。瘦变成时髦的象征。

猪从肥变瘦,也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

  回顾历史,猪种只是一个工具,与所处时代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相适应,什么能满足社会需求,什么就是当家类型。

  猪种“扛把子”——“杜长大”走向世界

  在瘦肉型猪选育的过程中,“杜长大”(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展现了稳定高效的特质,逐步在众多猪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瘦肉型猪的当家品种。  

  大白猪,以英国本地猪为主选育而成,也叫“大约克夏”猪,1831年首次得到认证;

  长白猪,由北欧当地猪与大约克夏猪杂交育成,1896年开始选育;

  杜洛克猪,由美国不同地方猪种杂交选育而成,19世纪60年代育成;

  研究显示,以上三个猪种,经过上百年的选育,集合了很多世界优秀猪种的血液,也包括我国的太湖猪、广东地方猪等。

  应该说,猪的驯化史、遗传资源的形成史、优良品种的培育史,就是一部世界范围内猪基因的交流史。 

  

  地方猪吃4公斤饲料长1公斤肉,而“杜长大”猪吃2.5公斤饲料就能长1公斤肉   

  在蛋白质需求与粮食安全需求增长的现代, “杜长大”长得快、体型大、瘦肉多,是养殖户心中的不二“猪”选。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引入了这三大猪种,并培育出了本国的“杜长大”。可以说,今天的“杜长大”已经是世界品种。

  “杜长大”在中国安家落户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地方猪自繁自养为主,形成了金华猪、东北民猪等特色猪种,给很多人留下了记忆中那个虽不刻骨、但够铭心的味道。那个时候不常吃到猪肉,一碗猪油渣就是一年到头的盼望。

  1900年,张家口引进大白猪,国内开始陆续尝试地方猪的改良。建国以后,我国持续推进引进品种与地方猪的杂交利用。上世纪70年代,一些地方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提出了“三化”,即“公猪外来化、母猪本地化、商品猪杂交化”。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猪育种科学家在北京农林科学院指导工作,从左到右:张仲葛、赵书广、许振英、张昭、陈润生、李炳坦。来源:《赵书广纪事》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瘦肉型猪在我国也越来越受欢迎,促进了我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的蓬勃发展。我国也开始了“杜长大”的本土化培育。2009年,我国启动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全面系统地开展瘦肉型猪选育,揭开了我国生猪育种新的篇章。

  种猪选育技术也从最开始的“伯乐相马”式地看体型外貌,发展为量化选猪,再到2017年,国家层面开始推进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应用。从此“马车换高铁”,种猪选育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未来,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独家定制一个属于你的“二师兄”,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 

  

  也是因为“杜长大”的引入和本土化持续选育,有力支撑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我国年人均猪肉消费量从1978年的6千克,增长到2018年的39千克,实现了从猪肉消费短缺到基本供给平衡的巨大转变。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瘦肉型猪系统育种比国外晚了至少50年,商业化育种体系还不健全,种猪生长速度、繁殖力等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表中为大白猪的数据

  按年出栏7亿头生猪来计算,如果能与国外先进水平持平,我国的猪每年可以少吃600亿斤的饲料,这相当于少使用7500万亩耕地的产出,少排3700万吨粪污。

  中国种猪强起来,已在路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种猪选育正在步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阶段。

  Q小贴士

  近5年来,我国每年平均进口约1万头种猪,不到我国15万头核心群种猪年更新需要量的10%。

  世界各国生猪育种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适度地引进国外优秀种猪资源,可以增加“新鲜血液”,有利于我国种猪的本土化选育,这也是世界生猪种业强国育种的通行做法。

  所以,所谓的“进口依赖”,不用那么担心的!

  “杜长大”作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导品种,下一步要持续加强其本土化选育,提高生产性能,向着多长肉、少耗料、生得多、肉质好的方向,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速前进。

  与此同时,千金难买的是小时候的味道。消费者对口味和特色的追求,给中国土猪提供了极好的发展空间。藏猪、两广小花猪、梅山猪……一个个地方品种,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也会拥有强劲的市场优势,地方猪种或许也可以实现国际化。

  育种是时间的玫瑰。生猪育种没有捷径可走,我们每个人吃红烧肉的幸福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未来15年内,育种体系和育种科研将迎来一个新的环境,中国种猪也将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相关附件下载:

相关推荐

返回网站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提醒您:
您正在离开本站!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