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必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资源普查是第一仗。今年3月23日,胡春华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上,发出了全面启动全国资源普查的动员令。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及《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在种业管理司的直接领导下,全国畜牧总站(以下简称总站)闻令而动,主动入位,充分发挥普查工作办公室作用,加强组织协调,调优配强人员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和技术专家组,编写操作手册,研发信息系统,创设宣传专栏,强化技术培训,开设普查热线,全力推进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
一是选优配强普查工作办公室。总站高度重视普查工作和办公室建设,将其作为学党史、增党性、守初心、担使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总站头号工程来抓。王宗礼站长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动员,成立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总站党委书记、副站长时建忠担任办公室主任,刘长春首席专家和畜禽资源处处长于福清为副主任,由人事、计财、统计等处室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确保普查工作办公室高效运转,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畜禽资源处、畜禽种质资源保存中心等相关处室职能,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为打好第一仗做好了准备。
二是制定与普查方案配套的操作手册。编写《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操作手册》,从“查什么、谁来查、怎么查”三个方面,对普查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增强了方案的可操作性,让基层人员看得明白,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开展普查。目前已印发300余册,电子版可从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http://www.nahs.org.cn)下载,为各地制定省级方案和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导。
三是成立普查技术专家组。依托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力量,吸收各地种业管理部门、技术推广机构和省级专家组人员,成立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聘请中国科学院吴常信院士和黄路生院士作顾问,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和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担任组长,共计222人。根据工作需要,专家组分畜种设立猪、牛、羊、鸡、水禽、特种家畜、蜂、蚕等10个专业组。3月31日,组织召开专家组组长会议,明确各组任务分工和要求,研究部署畜禽普查、特性评估和性能测定工作。目前,各组都动起来了,建立了分片包区指导机制,品种到人,责任到人,“一张清单”指导全国。
四是研发普查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普查效率和精准性,是本次普查区别于前两次调查的一大亮点。为此,总站组织研发了“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信息系统”,通过PC端和手机移动端APP可填报普查信息,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少跑路,为普查工作插上信息的翅膀,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福建、湖南和青海3省系统填报试点进展顺利,已组织各省(区、市)种业管理部门全面开展系统填报工作。同时加强畜禽品种名录数字化建设,通过移动终端和网络,普查人员可随时随地查看历史资料,做到对着看、仔细查、认真辨,提高了普查工作的准确性。
五是强化技术培训与指导。3月30—31日,总站和种业管理司举办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培训班,孙好勤副司长出席培训并讲话,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解读畜禽普查实施方案及操作手册,培训信息系统,分组研讨、答疑解惑,指导各地尽快制定省级普查工作方案并组实施。开通普查热线010—59194375,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解答各地咨询。据调度,绝大部分省份已按要求制定完成了省级工作方案,北京等省(市)已组织启动面上普查工作。
六是全面启动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青藏高原是这次普查的重点区域,最有可能发现新资源。4月27日,总站和种业管理司共同举办了重点调查启动会,孙好勤副司长作动员讲话,王宗礼站长就重点调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宋昱一级巡视员出席会议,时建忠书记主持会议。成立青藏高原畜禽资源重点调查专班和5个专家团队,通报了前期摸底调查情况和鉴定技术要求,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6省(区)代表就21个新资源的鉴定工作进行全面对接,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倒排工期,逐一推进,争取年内发掘鉴定一批特色资源。
七是加强宣传报道。在“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创设“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宣传专栏,在《中国畜牧业》期刊及其微信公众号等开设专版专区,宣传报道政策文件、普查方案、工作动态、技术要求等。开发地方窗口,挖掘普查工作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普查故事,为资源普查营造良好氛围。
下一步,总站将认真贯彻农业农村部党组的部署要求,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狠抓落实,全面推进普查工作,尽快摸清家底,开展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鉴定一批优异资源,做到底数清、数据准、情况明,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