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庄稼”,它不产米面,却能将盐碱地变为丰产田;有一种“产品”,虽非餐桌佳肴,却关乎“奶瓶子”和“肉盘子”的安稳。它就是饲草料——如今正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肉蛋奶供应的“隐形战线”,变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储能电站”。
中原大地深秋时节,黄河岸畔层林尽染,河南开封兰考黄河滩区紫花苜蓿郁郁青青。10月30日至11月1日,2025全国饲草料生产劳动和技能竞赛现场比赛活动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本次竞赛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联合主办,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河南农业大学以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承办。来自2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6家饲草生产经营和养殖主体、109名选手,以草为媒,以技会友。记者在赛场内外深切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技能的比拼,更是一次对中国草业高质量发展未来的深度布局与探索。
现实之困:向草要粮,破解供需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提升饲草生产能力”,到去年国办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将饲草产业列为单项重点任务,再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壮大林草产业”的部署,发展饲草产业已从行业议题上升为国家意志。
为何国家如此重视饲草产业?答案藏在严峻的现实里。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优质饲草供给总量9645万吨,供需缺口约5000万吨,导致牛羊饲草料中精饲料占比高达40%以上,比发达国家高出10个百分点,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削弱了产业竞争力。专家预测,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牛羊肉新增需求达300万吨、奶类增长700万吨,优质饲草供需缺口将继续扩大。
2025年全国饲草料生产劳动和技能竞赛拉开序幕。
破局之路在于“向草要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在竞赛现场从四个维度阐释了饲草产业的巨大潜力:种草效率高,青贮玉米的亩产蛋白和能量分别是籽粒玉米的2.5倍和1.9倍;种草可改地,兰考的实践已证明苜蓿能改良盐碱地,让低产田变中产田;喂草能节粮,增加优质饲草比重,可减少精饲料用量;种草能增收,在粮改饲区域,每亩青贮玉米比籽粒玉米多收入294元。
要将饲草产业发展的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于人。“这次竞赛,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比武、智慧的碰撞,更是一次对新时代草牧业劳动者精神风貌的集中检阅,也是一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生动实践。”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副主席姜晓捷说。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晓文介绍,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省,饲草料种植面积约400万亩。近年来,河南以国家实施黄河滩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契机,开辟了一条以草入滩、草当粮种,草企结合、草畜配套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全国提供了“河南样板”。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马菲表示,本次竞赛不仅是对全国饲草料生产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广大从业者学习技能,钻研技术创新,创造热情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饲草产业科技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保障国家大食物观战略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技能比武:一场覆盖全产业链的“实战演练”
这是一场真正的全国性盛会,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产业大考”。大赛设置了种植组与加工组两大组别,覆盖了从田间生产到产品加工的关键链条。选手们需连续闯关“理论知识”笔试、“场景模拟”和“产品评鉴”三大环节。
笔试考场内,寂静无声。30道试题,每题0.5分,细致考查着选手们对牧草品种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等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自广西的参赛选手韦海忠走出考场时自信满满,他分享道:“我们合作社专注于蔗叶饲料化利用,把当地随处可见的甘蔗叶变废为宝,加工成高品质青饲料喂牛。去年产值达到2760万元,带动了16324户农户参与秸秆收储,帮助606户脱贫户巩固了脱贫成果,还解决了114名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我觉得笔试能拿到14分,如果明年还有这个比赛,我还要参加!”

参赛选手在河南农业大学考点进行“理论知识”笔试环节
最考验实战能力的当属“场景模拟”环节。大赛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将选手们“置身”于虚拟的生产一线。屏幕上,“秋季干旱时如何种植收获苜蓿”“刈割后突遇降雨,如何抢收加工青贮玉米?”“收获期遭遇强风天气,如何保障饲用燕麦干草捆质量?”等现实难题接连抛出,选手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最优决策。
“比赛非常好,能促进一线职工重新梳理技术,提升水平。”来自北京的选手郭刚表示,“模拟环节让我们思考整个收储过程的影响,未来或许可以延伸到全产业链模拟。”
在产品评鉴区,一捆捆苜蓿干草、一包包青贮饲料被摆上评鉴台。选手们凝神静气,俯身细察,眼观其色泽,鼻嗅其气味,手捻其质地……他们需要通过这些最直观的感官体验,精准判断草料的水分含量、发酵品质等。这种看似简单的感官评定,背后是日积月累的“肌肉记忆”。
与此同时,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牧草刈割压扁机、搂草机、捡拾切碎机和打捆裹包机等现代化饲草收获加工设备一字排开,进行了现场展示。这些钢铁“巨兽”的高效作业,给参赛者和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学习现代草业装备的宝贵机会,生动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竞赛为契机,我们不仅要争金夺银,更要将各地的创新经验带回到岗位,让南北方饲草料生产技术实现联姻,不断提升种植和加工的技术水平,共同推进现代饲草产业发展。”河南选手韩康康的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大赛裁判长、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卢欣石教授表示:“我国草产业已从小农经济走向专业化、商品化和契约化的现代产业模式。劳动生产技能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天的大赛,不仅是一场技艺比拼,更是总结产业经验、检验发展成果的誓师大会。”
兰考实践:盐碱滩上“点草成金”的绿色奇迹
理论的考场设在室内,实践的课堂则延伸至广阔的田间。竞赛期间,记者跟随参赛选手奔赴兰考县黄河滩区,在这片曾经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侵袭的土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大课”在此开讲。
主讲人是河南农业大学王成章教授,他负责的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兰考点)就扎根于此。置身于十万亩苜蓿基地的绿色海洋中,他的声音充满自豪,大家脚下这片地,三年前种小麦,亩产只有250公斤,是典型的低产田。通过秋播避盐、加大播量、测土配方施肥三重技术,苜蓿不仅能在盐碱地茁壮成长,更能改良土壤。“种了三年苜蓿后,土壤盐分从0.3%降到0.2%,再种小麦亩产能蹿到400多公斤,低产田变成了中产田。”
河南农业大学王成章教授在兰考县东坝头镇苜蓿种植基地向参赛选手作介绍
“今年连续两个月降雨,按过去的认知苜蓿早就涝死,但我们的苜蓿顽强存活至今,充分证明了技术创新的力量。”王成章说。
在田园牧歌测土配方施肥现场,王成章向记者算了一笔细账:“通过测土精准配比肥料,每亩减少成本76元,产量反而提升5%-6%。升级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第一茬苜蓿产量提升10%-15%,第二茬提升29%-30%。”
现代化的加工流程让记者目不暇接:大型压扁机、搂草机、捡拾切碎机高效作业,喷洒乳酸菌剂、高压打捆裹包一气呵成。“我们要求干物质控制在40%-45%,企业收购时低于40%不要。”王成章说,正是这种对标准的极致追求,让兰考今年苜蓿青贮每吨售价达到1050元,亩均利润超过1000元,且全部是订单生产,供不应求。
现代化饲草收获机械在田间协同作业
河南省畜牧总站牛岩站长介绍,苜蓿根系发达,能深入地下两米,其强大的固氮能力可有效减少化肥使用、提升土壤地力。目前,兰考县已形成6万亩优质苜蓿的稳定种植规模。这片“绿色宝藏”不仅保障了本地2万多头奶牛的需求,更远销君乐宝、认养一头牛等全国知名乳企。
王成章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除了正规销售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良性循环模式。收获后地里散落的苜蓿草,过去需要雇人清理,现在让农民免费捡拾用于养羊,既节约了清理成本,又避免了散草经风吹日晒氧化和降雨发霉变质对下茬草品质的影响,还带动了当地养羊业发展。”这个看似微小的创新,却体现了草畜配套、循环发展的智慧。
行程的最后,参赛选手一起来到焦裕禄展览馆。碑体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苍劲有力。焦裕禄同志“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沙丘治好”的誓言,穿越时空,与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黄河绿丝带”形成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对话。
竞赛有终点,奋斗无穷期。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站长魏宏阳对参赛选手们提出了殷切希望:“方向明了,方针政策定了,落实落地关键在人。让我们以此次竞赛为新起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断壮大爱草懂草的人才队伍,在推动我国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勇立新功!”
姜晓捷寄语广大草牧业工作者:“争做信念坚定的奋斗者、勤学笃行的求知者、精益求精的工匠者、传帮带路的引领者!”
黄河奔流不息,见证着从“治沙”到“种草”的时代接力。当百名选手带着新技术、新理念、新精神回归田野,他们播撒的,将是草业振兴的万千希望。一场始于中原大地的草业振兴号角,正蓄势响彻神州。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宏 宋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