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位置: 首页 > 业务管理 > 绿色发展

粪肥管网还田 经济环保双赢

日期:2021-10-15 来源:安徽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这几天,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十河村丰盛家庭农场正忙着整地,即将播种小麦。“玉米已经收上来了,今年雨水太多,玉米减产,平均亩产只有500多斤。好在搞了种养结合,养殖场的肥水还田,节省了种玉米的成本。”农场主李影告诉记者。
  成立于2013年的丰盛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生猪和肉羊养殖、小麦良种繁育、玉米种植,是典型的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型的农场。现有标准化猪舍26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2000头左右;流转土地650亩,种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养殖场的肥水腐熟后,通过管网还田,效果不错。今年午季小麦产量高,加上行情好,亩产值达到1500元。”李影介绍,农场一直和当地一家种子公司合作,搞小麦良种繁育;玉米主要用来做饲料。
  2020年9月,该农场在谯城区农业部门支持下,实施了肥水管网还田试点,新建黑膜密闭存储厌氧发酵池670立方米,肥水还田管网2000米。共投入资金约45万元,政府补贴了22万元。“粪污发酵后的肥水可替代部分化肥,去年秋种小麦地里用上肥水,就减少化肥施用约50斤;产量比全部用化肥的麦地增加约100斤,亩均达到1200斤;小麦品质也有所提高,能卖上好价钱。”李影说。
  “全区规模养猪场共有253家,目前有30家养猪场和1家奶牛场的肥水管网还田设施已建成,21家养殖场正在建。这方面建设资金,政府补贴50%。”谯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牛庆水告诉记者,肥水管网还田省时、省工,效率高,不仅解决了液体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难题,而且促进种植业节本增效。“综合来看,利用肥水管网还田施肥的地块,较周边全量施用化肥地块平均每亩增收300元。”
  亳州市是畜牧大市,随着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养殖废弃物逐年增长,2019年全市畜禽粪污产生量约460万吨。如何让畜禽粪污变为优质肥源?近年来,这个市摸索出“奖补激励、就近还田、量化指标、加强监测”的种养循环路径,实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化肥减量、农作物增产增效、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机结合。
  亳州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刘善斋介绍,按照资金奖补规定,采用“先建后补”的方式,从国家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资金中切块安排,对实施主体予以奖补。市级按照“项目资金补一点,企业自筹添一点”的原则,对参与试点的养殖场铺设的管网,按照不同型号每建设1米分别给予45元、60元、75元不等的补贴;各县区从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资金中切块,对参与试点养殖场的加压泵和厌氧池建设,给予30%至50%不等的补贴。
  “首先改进粪污收集和处理方式,把规模养殖场原有的通过厌氧池、储存池串联(靠溢流方式)处理粪污模式,改进为建设两个厌氧发酵池,交替使用,变‘串联’模式为‘并联’。”刘善斋表示,这样可保障畜禽粪水充分腐熟,更加彻底降解抗生素,降低肥水还田的风险。
  “市县两级农业部门成立技术指导小组,主抓标准制定和技术服务。测算出每万头猪当量的养殖场,需建设厌氧发酵池和肥水储存池总容积不少于7000立方米、配套消纳土地面积不少于1300亩;肥水pH在5.5—8.5之间,指标符合要求后方可还田。”刘善斋告诉记者,农业部门为每个实行管网还田的养殖场逐场制定肥水还田量,做到“一场一配方”,避免过度消纳;同时,定期监测试验地块的土壤和农产品,以评价肥水还田对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善斋表示,畜禽粪污的有效利用,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减少了化肥用量。经检测比对,试验地块每亩减少化肥施用量为纯氮8.25公斤、纯钾5公斤。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农业部门优先对养殖场实施肥水管网还田的区域,开展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帮助开展绿色食品认证。
  截至目前,全市实施肥水管网进田、还田利用的规模养猪场106家,其中已完成设施建设的93家,在建13家,累计铺设田间管网46.6万米,铺盖土地21.2万亩。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00万元。
相关附件下载:

相关推荐

返回网站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提醒您:
您正在离开本站!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