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位置: 首页 > 业务管理 > 饲草产业

农民日报报道风吹绿草遍地花——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草原减负经验探析

日期:2025-08-04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牧民在夏季牧场放牧。 资料图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牧民寄以深情的家园。但近年来,随着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草原超载过牧逐渐成为草原大面积退化的重要原因,草原畜牧业亟待转型,为草原减负迫在眉睫。
  近两年,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通过实施转场轮牧、牧繁农育、异地借牧等模式,有效降低了草原载畜量,草原生态逐渐恢复,草原再现生机与活力。
  转场轮牧——
古老智慧的现代传承
  进入6月,夏季牧场水草丰美,各个牧区需要转场的牧民们陆陆续续赶着牛羊踏上了浩浩荡荡的牲畜转场之路。
  “逐水草而居”是古代牧民的生活智慧,转眼千年,虽然如今的牧民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转场轮牧的生态智慧仍然保留了下来。转场就是牧民根据牧草生长周期,有序地为牲畜转移草场。转场不仅可以及时给牲畜提供优质牧草,保证牲畜生长质量和品种优化,也通过草场轮牧、休牧,帮助草原休养生息,让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新疆布尔津县在重点区域实施休牧、轮牧政策,通过采取封、围、育、种、管等综合措施累计禁牧草场96.65万亩、封育5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万亩,有害生物防治8万亩,产草量提高3个百分点,草场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同时,随着草情、草力的恢复,长途转场频次降低,牲畜上膘快,繁殖率也大幅提升,牧民生产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甘肃省山丹县则采取围栏封育、免耕补播、松土施肥等措施,促进草原植被恢复,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1.09%,草群平均高度达到20厘米。“我们将草原与农茬地相结合,实施轮牧制度。每年11月至来年4月底,马、牛、羊有序转场至山丹马场20万余亩燕麦草茬地觅食,让茬地成为牲畜安然越冬的优质‘补给站’,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双赢。”山丹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各地积极关注牧民转场工作,不仅组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转场一线,为牧民群众提供牲畜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技术指导,确保牲畜健康安全,还积极建设转场牧道,保障转场工作快速安全完成。新疆昭和县的阿合牙孜冬牧场是该县的主要冬季牧场之一,为提升牧民转场效率,该县建设了阿合牙孜冬牧场柏油路48公里,让9.84万头只牲畜实现了机械化、组团化转场,大幅缩短了转场的时间,有效保障了牲畜安全健康。
  牧繁农育——
因地制宜兴产业
  如果说轮牧转场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经验,那么解决草畜失衡的困境,现代人又有什么好方法呢?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天祝县大力推广“牧繁农育”模式,让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牧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闯出了一条草原增绿、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何为牧繁农育?就是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牧互补,天祝县合理布局县内草牧业,在牧业比重较大的抓喜秀龙、毛藏、祁连等乡镇,推广“牧区繁育”养殖模式。通过组建白牦牛核心群和选育群,优化种群质量;提高妊娠期补饲等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繁殖成活率;同时推广良种繁育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近年来,该县累计建成省级种羊场7家、绵羊人工授精站点129处、肉牛人工授精站10处,年可改良绵羊30万只,全县绵羊和黄牛良种化率分别达90%和81.4%,天祝白牦牛重点选育区纯白个体所占比例由65%提高到90%。
  而在农业比重较大的金强河川区6个乡镇,则推广“农区育肥”生产模式。当地将犊牛、架子牛或羔羊转移到农区进行舍饲养殖,有效推动了该县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提升。目前,该县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4家、家庭农场2787家,累计建成养殖暖棚2.8万座,实现了牛羊四季出栏上市,提高了养殖效益。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牧繁农育模式显著提升了养殖量,但也加剧了养殖饲草料缺乏的困境,为此,天祝县持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近几年,全县大力推广种植燕麦、黑麦等优质牧草,饲草料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饲草品质和产能逐年提升。同时,积极示范推广秸秆青贮、黄贮、微贮、揉丝打捆等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秸秆加工效率,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72.6%。
  据了解,2023年,天祝县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总饲养量227.2万头(只),年产值达16.4亿元,全县肉羊规模养殖场达220个,规模养殖户5200户,规模化程度达85%。
  异地借牧——
另辟蹊径带来多赢局面
  草原超载过牧,根本原因就是牛羊多了饲草料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多数地方选择外购饲草料,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另辟蹊径,率先实行异地借牧模式,牧民在冬季草场休牧期将牲畜转移至周边农区的秸秆地进行放牧,有效利用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实现了“草原减负、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多赢局面。
  去年秋冬季,肃南县20多万头(只)牛羊“下山入川”,走进河西走廊一片片的玉米秸秆地里,它们在这里过冬,也给祁连山草原放了5个月的“年假”。
  可不要小看这段“年假”,它让肃南县天然草原年均减畜量达9.3万个羊单位,借牧后成畜产毛量提高10%、羔羊成活率提高7%,借牧期每个羊单位增加纯收入28元,户均增收1.2万~20万元,实现了“禁牧不禁养”。同时,农区地租收入超6800万元,不仅减少了秸秆处理成本,牛羊粪便还有效提升了地力。
  但是,异地借牧虽然解决了饲草料缺乏难题,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活畜交易、牲畜返乡、引种改良及接羔育幼等环节频繁,导致动物疫病防控难度不断增大。
  为了筑牢借牧牲畜疫病防控安全屏障,肃南县组织县、乡(镇)、村三级防疫机构技术人员在牲畜外出借牧前开展重大动物疫病全覆盖强制免疫和驱虫工作,在借牧期间和返乡时对牲畜进行补免工作,提高牲畜免疫力,确保外出借牧牲畜免疫密度达到100%,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如今,随着异地借牧模式的不断发展优化,借牧群体也在逐渐扩大,近几年,连青海省的牧民都不辞辛苦,在冬季带着牛羊来到百里之外的河西走廊,过一个满足的冬季。
相关附件下载:

相关推荐

返回网站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提醒您:
您正在离开本站!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