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上海水牛)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崇明召开。来自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畜牧管理处、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市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光明牧业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及其他涉农区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与会,作深入交流。会议由市特种养殖业行业协会承办。
与会者指出,上海水牛“失而复得”,因此更为弥足珍贵。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决策部署下,提升上海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上海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上海水牛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本市开展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农业农村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及进度。近年来,随着上海水牛饲养量和总量急剧下降,一度濒危。而将上海水牛的优良基因保存下来,实现遗传资源再利用,以确保生物多样性,是事关珍贵品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事。因此,要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部署下,坚定不移地推进上海水牛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目前,由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市特种养殖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上海水牛种质特性和保护体系研究》,作为2022年度市农业农村委科技兴农项目被予以立项,设于崇明区的上海水牛保种场拟筹建当中。
研讨会上,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处长张建庭指出,要将上海水牛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到上海市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重要工作中来。下一步,将建立以上海水牛活体保种为主,其他遗传材料保种为辅的保种体系,鼓励有条件单位在崇明筹建上海水牛保种场或保种基地,支持研究院所大力推进上海水牛良种的重大科研攻关,开展遗传材料研究,推动多途径相结合的保种措施,重视与上海水牛相关的农耕文化、史料挖掘和艺术延展。
市特种养殖业行业协会会长周志强介绍,受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种业管理处委托,市特种养殖业行业协会连续两年多来,在上海九个涉农区开展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排摸,形成有较为完整的调研报告。这一报告发布的数据,与当前开展的上海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的普查数据基本一致。目前,上海水牛在上海郊区的总体数量、分布及基本情况均已被掌握。
正是在多方积极共同努力下,上海水牛于2021年1月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作为国内著名的良种水牛,其优良特性以及独特的地方遗传学价值得到农业农村部与业内权威部门、专家的充分认可。
会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张德福教授详细介绍了上海水牛遗传资源保护相关工作与研究进展,及上海水牛保护工作在今后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上海水牛乃“奇货可居”,如何保护与利用,重在达成共识。他建议,一是尽快在原产地建立保种场;二是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研究上海水牛分子遗传种质特征;三是要组织实施上海水牛品种保护项目,避免现有群体进一步减少和死亡;四是要充分利用上海水牛的品种特点,促进其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光明牧业有限公司首席畜牧师、总经理刘光磊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上海水牛保种场建设要体现高质量、高品质,选址所涉及的相关用地政策、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和环保测评等,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实现突破;企业主体责任和相关财政支持需进一步明确。
上海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沈富林指出,上海水牛保种工作,有能力也有条件体现出上海水平,要对保护场和保种区建设作严格把关,做出亮点,形成示范;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管帮超就保种场建设在崇明的落地给予了明确支持性表态。他表示,崇明正在打造农业种源集聚区,将全力支持该项工作开展,希望市区两级在建设内容、建设方案、财政配给等方面作统筹考虑。
上海老杜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老杜农场筹建人杜俊德在会上 表示,保种工作任重道远,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坚定信心求发展。研讨会后,参会人员前往位于崇明现代农业园区老杜农场,对该农场正在筹建中的上海水牛养殖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