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位置: 首页 > 业务管理 > 奶业振兴

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奶牛中心涿州牧场 奶牛母子一体化养殖关键技术

日期:2025-07-22 来源:全国畜牧总站奶业与畜产品加工处 【字体: 打印本页
  一、技术背景
  北京奶牛中心涿州牧场位于河北涿州,奶牛存栏500头,泌乳牛平均单产39 kg/天,日均产生鲜乳11吨,其中乳蛋白率为3.6%、乳脂率为4.4%。牧场建有奶牛自动采食监测系统、犊牛智能饲喂系统等,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奶牛母子一体化养殖关键技术研发,显著降低奶牛产后淘汰率,提高哺乳犊牛成活率,有效助力本牧场提质增效。
  二、适宜区域
  适用于各类规模化奶牛养殖场。
  三、技术内容
  奶牛母子一体化养殖关键技术的核心在于兼顾母子需求,通过营养调控与标准养殖,实现母牛健康高产,犊牛健康成长。
图1 奶牛母子一体化养殖关键技术示意图
  (一)基于奶牛母子一体化的围产母牛标准化养殖技术
  以日粮营养价值为指标确定营养参数,围产前期日粮产奶净能5.7—6.2MJ/kg DM,代谢蛋白含量约8%;围产后期日粮产奶净能7.0—7.2MJ/kg DM,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28%—32%,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19%—21%,饲料转化效率达到1.5以上。
  以奶牛生理参数为指标确定饲养参数,围产前期干物质采食量(DMI)至少占体重的2.0%,青年牛围产期DMI≥10kg/d,经产牛围产期DMI≥11kg/d,围产后期DMI≥15kg/d;经产牛围产前期尿液pH值为6.0—6.5;围产前期体况评分为3.25—3.5,围产后期体况评分为2.75—3.25。
  以环境参数为指标确定管理参数,每20头奶牛设置一个饮水区域,高于地面80cm,水位冬季达1/3,夏季达2/3;散栏饲养的密度应小于80%,高峰期躺卧比例≥85%,牛舍氨气浓度<15 ppm,短光照周期(6—8 h)。
  (二)基于奶牛母子一体化的后备奶牛准化养殖技术
  聚焦整体后备奶牛养殖阶段,兼顾其生长、健康、饲养管理等多方面以及早期生长健康对未来产奶性能的影响,建立后备奶牛营养健康与标准化养殖技术。
表1 后备奶牛各阶段关键营养物质需要量

营养指标

犊牛

育成牛

青年牛

02月龄

36月龄

713月龄

1423月龄

干物质采食量(kg/d

0.51.5

2.06.0

7.09.0

10.012.0

代谢能(MJ/kgDM

15.0

12.5

9.0

8.0

粗蛋白(%DM

20.024.0

16.022.0

15.017.0

14.016.0

淀粉(%DM

2035

1530

10.0

8.0

中性洗涤纤维(%DM

2533

2533

2533

粗饲料中性洗涤纤维(%DM

1925

1925

1925

注:1Mcal/kg = 4.184 MJ/kg

表2后备奶牛各阶段生长指标

生长指标

2月龄

6月龄

13月龄

23月龄

体重(kg

出生重2.02.5

220

400

600

体高(cm

较出生时增长10cm

105

130

140

胸围(cm

105

130

170

195

日增重(kg/d

02月龄

36月龄

713月龄

1423月龄

0.85

1.0

0.751.0

0.700.85

表3后备奶牛各阶段健康指标

生长指标

02月龄

36月龄

713月龄

1423月龄

腹泻发病率(%

<10

<10

<1

<1

肺炎发病率(%

<15

<2

<2

<1

死亡率(%

2

<1

<1

<0.5

 
  四、关键点控制
  (一)围产母牛标准化养殖关键点
  1.营养需要精准评价。应用近红外快速检测、实验室常规检测和动物试验相结合的日粮、粪便和牛奶营养价值精准评价技术,建立围产母牛营养消化与代谢模型,优化围产母牛饲料原料的组配比例,精确调控围产母牛能量、蛋白营养需要,保障围产母牛健康。
  2.日粮营养调控关键点。在产后日粮中加入膨化大豆、亚麻籽等优质饲料原料,快速恢复母牛能量平衡状态,提高泌乳早期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同时应用奶牛日粮添加剂调控技术,大幅增强母牛免疫力,提高初乳IgG产量、保障犊牛健康发育。
  (二)后备奶牛标准化养殖关键点
  1.初乳饲喂关键点。出生1小时内饲喂初乳(占体重10%,约3.0—4.0L),要求初乳中免疫球蛋白(IgG)含量≥50g/L,总细菌数<20000CFU/mL,大肠杆菌数<100CFU/mL,并在初乳饲喂后24—72h检测犊牛血清总蛋白含量,要求血清总蛋白≥5.2g/dL的牛群占比≥95%,其中血清总蛋白≥6.7g/dL的牛群占比≥40%。
  2.日粮饲喂关键点。对饲喂犊牛的牛乳或调配代乳粉的水实施巴氏杀菌处理(72℃—73℃,15s),日饲喂量为犊牛体重的10%—15%,饲喂温度控制在37℃—39℃,每日饲喂2—3次或使用自动饲喂器自由采食,哺乳时长一般为2—3月。出生3d内提供颗粒料或口感化颗粒料,粗蛋白含量宜为20%—24%(干物质基础),每日定时清理剩料,保证自由采食。在犊牛15日龄后可提供优质干草,使用含有适量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的粗饲料(如干草类粗饲料)。推荐粗饲料切割长度2cm—3cm,饲喂量控制在总固体饲料采食量的5%—10%(干物质基础)。对于育成牛宜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每日至少投料1次并清理剩料,至少每2h推料1次,保证自由采食与饮水。
  3.饲养环境控制关键点。哺乳犊牛饲养面积推荐≥3m2/头。相邻两犊牛岛之间的间距≥30cm,前后排间距≥3m,确保犊牛相互可以看得到但无法互相舔舐。犊牛岛使用前应清洁、消毒、铺放垫料,垫料定期更换,建议夏季垫沙、冬季垫草,厚度≥20cm。对于育成牛,应在牛群转群前对牛舍进行清洗、消毒,彻底更换卧床垫料,宜使用沙子、干牛粪、锯末等作为垫料,垫料厚度≥15cm,同时实行散栏饲养,保证育成牛运动空间充足。对于青年牛,按体型大小分群,宜实行散栏饲养,设置运动场,保证青年牛有足够的舍外活动场地。
  五、应用效果
  牧场奶牛产后死淘率降低2—5个百分点,新生犊牛成活率提高到97.5%以上,哺乳犊牛腹泻率降至20%以下,哺乳期日增重达到1000g以上,后备奶牛全阶段发病率下降3个百分点,饲料转化效率提高了10%。经测算,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264万元。
相关附件下载:
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奶牛中心涿州牛场-奶牛母子一体化养殖关键技术.pdf

相关推荐

返回网站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提醒您:
您正在离开本站!
确定 取消